十月的秀洲色彩斑斓
发布日期:2025-01-04 14:30 点击次数:138
文化传播网(李晓林):10月,已是秋季,秋草却还未黄,正是江南最宜人的季节。在浙江嘉兴,宜人的还不仅仅是天气,数百幅民间绘画把这里点缀得更加绚丽多姿。 由文化部社文司、浙江省文化厅主办,嘉兴市秀洲区人民政府、市文广局、浙江省群众艺术馆承办的第三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10月26日揭开了面纱:“今日中国新农村——中国百县农民画大展”“2007中国秀洲·国际民间绘画邀请展”和“2007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秀洲论坛”3个主题活动展示了现代民间绘画的多个侧面。25个省(区、市)103个画乡的700多幅作品参加了初选,其中有84个画乡的401幅作品在此次展览中展出;来自四大洲10个国家的14位艺术家创作的80多幅艺术作品首次进入了中国农民画艺术节的视野;61个画乡的240多名画乡代表会聚嘉兴市秀洲区,共同研讨农民画发展大计。此外,“盛世画乡”文艺晚会和“大红大绿”乡村灶画、布伞画表演也让这次活动的色彩更为丰富。
海外画家的参与让艺术节的视野更加开阔 现代民间绘画产生于半个多世纪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以长期流传于农村的实用民间绘画为基础,通过广大农民画作者的画笔,用真挚的情感、朴实的画面、鲜艳的色彩记录新生活、描绘新生活、讴歌新生活。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各地涌现出不同规模、不同风格的农民画创作群体。1988年和1991年,文化部社文司先后命名陕西户县、上海金山、嘉兴秀洲等66个县(区)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全国各地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文化部门的指导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培育了一大批乡土画家。这些农民画家用画笔热情讴歌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功伟绩,描绘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新风貌,充分显示了当代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文化素质和艺术风采。此次参展的作品形式多样,构思巧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民间绘画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经第三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组委会评审,吉林省东丰县吕延春、相学东的《快乐农家》,上海市金山区张新英的《斗鸡》,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杨智麟的《踏歌起舞》,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李云飞的《丰收前夕》等10幅画作获得金奖,另外评出银奖20幅、铜奖30幅、优秀奖60幅;同时还对参加论坛的论文进行了评选,评出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5篇、优秀奖20篇。 此次艺术节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开放性,集中体现在以“和谐世界、五彩生活”为主题的“国际民间绘画邀请展”上。来自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南非、泰国、孟加拉国等国家的14名画家创作的80多幅艺术作品呈现出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艺术家所描绘的多彩世界。他们中的很多作者都受过本国传统美术的熏陶,具有极强的造型能力。从其作品来看,虽然东西方绘画取材式样各不相同,但其表现内在情感、主观意志及对生活的认识理解等诸方面是一致的,画面语言方式也是相近的。来自南非的Rose Kamoto表示,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语言,尽管国家、语言、宗教不同,但画家们有一个共同的语言,就是颜料和色彩。可以说,艺术节首次举办的“国际民间绘画邀请展”搭建了一个各国民间绘画的艺术交流平台,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的乡土画家提供了学习和借鉴不同国家民间艺术的机会。这种跨区域、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无疑会使各国的民族民间艺术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从而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秀洲农民画开启于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秀洲农民画逐渐积累起了作品的厚度与画家群体。1998年,他们建成了浙江省首座专业农民画陈列馆;2001年,建成了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并举办了首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2004年,他们又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建设成果展暨第二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在本届艺术节上,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暨区文化馆新址奠基仪式在京杭大运河畔的秀洲运河文化景区奠基,这座占地50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的艺术中心的开工标志着秀洲“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建设又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山已不是那座山 梁还会是那道梁吗? 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兴盛于80年代的中国农民画其实是特定时代和社会环境的产物,政府的推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农民画创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每次举办中国农民画艺术节,研讨活动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2001年,大家讨论农民画是不是一个画种以及该不该叫农民画的问题;2004年,研讨的主题变成了现代民间绘画的风格拓展问题。而这一次,与会人员探讨更多的是现代民间绘画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问题。 “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画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这是秀洲农民画作者对自己绘画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农民画创作的一大特点。中国现代民间绘画源自于农民的原始经验和民俗文化积淀而来的艺术思维,非功利的随心所欲创作心态使得其作品大都表现出构思奇特、造型稚拙、色彩饱满等特点,洋溢着浪漫的民族民间情调,显现出鲜明的地方风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极佳的审美享受。到了上世纪90年代,农民画经过近40年的积淀和探索,各地的艺术风格都趋于成熟,但也就从那时开始,农民画的艺术风格逐渐呈现僵化的趋势,表现为题材、主题、表现形式、艺术境界和审美意识基本保持原状,发展缓慢。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协会民间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左汉中表示,这次画展总体水平较高,但让人眼前一亮,有震撼感的作品不多。他感到遗憾的是,现在的农民画创作越来越有“雅化”的倾向,导致作品没有视觉冲击力;另一方面,由于表现手法不够纯粹,过于繁琐,又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他指出,这次展出的国外艺术家的作品艺术语言纯净、简捷、大气,值得参考。 现代民间绘画并非无本之木,它的出现是时代的原因,更是一种悠久的民间文化传统发展到当代的一个必然的裂变,民族性乃是其无可争议的重要标志。秀洲区教育文化体育局的仲美文认为,汲取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农民画创作的一大特点,如果说早期的农民画作者是不自觉地有所继承,那么如今它的创作者们必须从不自觉地触及转变到有意识地吸纳,从而使农民画所依傍的创作手段和所反映的情感具有强烈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 农民画面貌渐渐趋同是当前农民画创作的一个重大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现在一些作者在绘画的时候没有情感的注入,这使得当下的众多农民画成为了一种色彩的比拼,多多少少丧失了作为一个艺术品种所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个性特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一些作者盲目追求技法,而忽略了农民画所应具备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美术馆筹备处主任廖开明希望农民画家找到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道路,要用民间绘画语言来说话,农民画只有洋溢着浓厚的民间特色才有生命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孙建君特别强调了农民画与地方文化的关系,认为表现地域文化是农民画的基础,人们对于农民画的感动其实主要来自于地域文化的力量,因而农民画应当尽量捕捉地方文化元素、符号,这样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来自河南舞阳的王文浩指出,不断重复,再优秀的艺术也会失去感染力,现代民间绘画应当定位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延展,它应该是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再生和升华,要注重意境的创造和审美价值的提升。